您的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,部分功能将无法呈现。

:::

佛陀教法 Dharma

:::

共同笔记 / 天台宗

天台宗 / 禅宗 / 律宗 / 净土宗 / 華严宗 / 三論宗 / 唯识宗


【北传佛教】-天台宗

一、历史发展 (Historical Development)
二、佛教教义 (Buddhist Doctrine)
三、实用功能 (Practical Function)


一、历史发展(Historical Development)

本宗以智者大师,大成此宗之教义,居天台山故得名。又以此宗,依弘传《法華经》为主而立名,故又称法華宗。

此宗之典籍:以《法華经》为宗旨,以《大智度論》为指南,以《大般涅槃经》为辅助,以《大品般若》为观法,引维摩、仁王等经以增信,援佛性、宝性等論以助成,并以天台三大部--《法華玄义》、《法華文句》、《摩诃止观》为根本。

論及天台宗的历史传承,及思想渊源,应远溯自印度、龙树菩萨所撰的《大智度論》、《中論》。此两大論典传入我国,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且弘扬,此後,得北齐慧文、南岳慧思两大师的传承,及至智者大师的发扬,创立教观双美体系,成为天台教學的基础。详細请参考:日本人着、释慧岳法师译(1983)《天台教學史》,台北:中華佛教文献编撰社。

二、佛教教义 (Buddhist Doctrine) 圆融三谛:空、假、中三谛圆融。

  1. 性具法门:十法界有情,皆具一切善亦具诸恶,修善性即为性善,修恶性即为性恶 (此與传统人性本善说法相较,有其独特之处)。
  2. 一念三千:一心具足十法界,十法界中又各具十界,每界中又各具十如是,成为百界千如。又正报为一千、依报为一千、五阴为一千,合为三千。其上可分为理具,與事造两重三千。
  3. 三法无差:心佛眾生三无差别。
  4. 智者大师独创天台「五时八教」的判教体系:五时,即華严时、阿含时、方等时、般若时、法華涅槃时,是佛陀化导眾生的次第。八教,是为化仪四教與化法四教。化仪四教,是佛陀化导眾生的方式,即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;化法四教,是佛陀教化眾生的内容,即藏、通、别、圆。
  5. 行法:一心三观、四种三昧、十乘观法
  6. 果位:六即佛位 (理即、名字即、观行即、相似即、分证即、究竟即)

三、天台宗的实用功能(Practical Function)

◎功能总说:

  1. 其禅观修行法,在禅修实践中,是中国佛教界历代以来,受持的重要法门之一。
  2. 教观兼备,事理圆融,解行并重。
  3. 透过对空观、从空入假观、中道实相观、一心三观的理解與修持,将可使我们的身心,得到彻底的解脱,进而使世界更和平。
  4. 了知眾生皆具與诸佛,无二无别的性德,对成佛将更有信心,但若不精勤修持,則仍为生死凡夫。

◎禅观(Meditation & Insight)

「禅观」(Meditation & Insight) 是整体佛教教义與实際修持的核心。简言之,可分为三个主要部份:

(一)、前行(Foundation):依智者大师的《小止观》的「二十五种前方便」、及《释禅波罗密》的「前方便第六」、《摩诃止观》的「第六、方便」
    甲、外方便(External Preparation):【二十五种前方便】:第一、具五缘 第二、诃五欲 第三、弃五盖 第四、調五法 第五、行五法
    乙、内方便(Internal Preparation):第六、正修 第七、善发 第八、觉魔 第九、治病 第十、证果
(二)、正行(Formal Practice or Engagement):正修止與观
(三)、结行(Dedication):发愿與回向

◎禅修的道前基础:

智者大师的《小止观》的「二十五种前方便」

第一、具五缘:

  1. 持戒清净:严持净戒。
  2. 衣食具足:衣食足够但不过量。
  3. 闲居静处:清净蘭若处、远离愦闹的环境。
  4. 息诸缘务:减少工作、學问、治生、交際应酬等,與修禅定无关之事务。
  5. 近善知识:外护善知识、同行善知识、教授善知识。

第二、诃五欲:

  1. 诃色欲:男女形貌、世间宝物。
  2. 诃声欲:箜篌丝竹、钢琴、小提琴等音声,男女之歌声。
  3. 诃香欲:男女身香、一切草木薰香、饮食之香。
  4. 诃味欲:苦、酸、甘、辛、咸、淡等饮食肴膳美味,
  5. 诃触欲:男女身分柔软細滑等。

第三、弃五盖:有五内意根烦恼能复盖心性,令善法不生,故当弃之。

  1. 弃贪欲盖:若心着欲,无由近道。
  2. 弃瞋恚盖: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,瞋是失佛法之根本,堕恶道之缘,是法樂之冤家,为善心之大賊。
  3. 弃睡眠盖:内心昏暗,五根暗蔽,能破今後世实樂法心。
  4. 弃掉悔盖:分掉、悔二种:
    1. 掉有三种:
      1. 身掉:身好东游西走,无趣游行,诸杂戲論。
      2. 口掉:唱歌吟诗、诤論是非、好无益谈笑及世间语言。
      3. 心掉:心随情放逸,纵意攀缘世间才技,诸恶觉观。
    2. 悔有二种:
      1. 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说,放在心中,朝夕忧恼,复盖真心。
      2. 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。悔箭入心坚不可拔。
  5. 弃疑盖:疑者有三种。
    1. 疑自:当信己之宿世善根深厚,勿可自轻,皆是长者之真子。
    2. 疑师:依法不依人,师虽不清净,亦应生佛想。
    3. 疑法:疑己所受修持之法。

佛法之中,信为能入;若无信者,虽在佛法,中无所获,故当觉知疑之过患,当急弃之。

第四、調五法: 

  1. 調食:适中为度,太饱过饥皆非得定之道。
  2. 調睡眠:过眠則心识昏暗,过少則身体有亏,切需調适得当。
  3. 調身
  4. 調息
  5. 調心

初調身、次調息、後調心,此三需合調,入定則由粗至細,出定則由細至粗,无論調身、息、心,一一皆有入住出之三相。

第五、行五法:

  1. 欲:善法欲。好樂修止观,发愿樂欲一切深智慧法门。
  2. 精进:坚固持禁戒,弃于五盖,初夜後夜,专精不废。
  3. 念:念世间为欺诳可贱,念禅定为尊重可贵。
  4. 巧慧:以善巧智慧,筹量世间及出世间之樂,孰得孰失,谁轻谁重。
  5. 一心分明:信心具足,一心决定修行止观。

详见:《修習止观坐禅法要讲述》,智顗大师述,宝静法师讲

cron web_use_lo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