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同筆記 / 唯識宗

一、歷史發展 (Historical Development)
二、佛教教義 (Buddhist Doctrine)
三、實用功能 (Practical Function)

一、歷史發展(Historical Development)
印度佛教到了大乘時期,才是唯識的成長期,之前的根本佛教和部派佛教只能說是潛發期,是唯識學的一個依據。彌勒菩薩為初祖,無著生於北印度健馱羅國,約為公元310年至390年間,曾入定上兜率天內院請彌勒菩薩說法,於是說了唯識主要的依據論典「瑜伽師地論」。無著將彌勒菩薩所著的瑜伽師地論、大乘莊嚴論頌、分別瑜伽論、辨法法性論、辯中邊論頌,作為唯識學的根本論典,而建立唯識的主要學說。等世親將唯識學作有系統的整理後,當時的名流學者,無不鑽究,而成了一種新學說。
中國唯識學依傳入和翻譯經典的時間不同,主要分為三個派別:
(一) 玄奘系:玄奘到印度的那爛陀寺求學時,繼承了戒賢的唯識學,並傳入中國,成立唯識宗。並將唯識的宗義獨傳窺基,窺基於是將唯識學發揚開來,嘉惠士林,貢獻很大。
(二) 攝論系:唯識學的經論,早在唐以前就有翻譯了,玄奘法師未出國前也有研究。唐以前傳唯識的人,首推真諦。譯攝大乘論、識轉論、顯識論、決定藏論、大乘起信論等,造成研究唯識及講解唯識的人很多,也成了一時學風。
(三) 地論系:是以世親菩薩所造的華嚴十地經論為主的唯識系別,此論由菩提流支、勒那摩提及佛陀扇多在洛陽翻譯出來,造成研究風氣大盛。這本論主要說明十地菩薩之行地境界,以阿賴耶識為如來藏緣起。
唯識學的傳譯上,前後主要的共有三人:第一是北魏宣武帝正創年間的菩提流支,是初傳。第二是陳時的真諦三藏,是為二傳。第三是玄奘三藏法師,是為三傳。
唯識學傳到宋朝時,有永明延壽禪師作宗鏡錄,廣明唯識教理。明朝有蕅益大師作唯識心要,亦闡揚唯識。至民國初年楊文會仁山居士,自日本取唐人疏回,翻刻流通,唯識才有復興之勢。民國十年以後,有太虛大師、歐陽漸(竟無)、韓清淨等,開始大弘唯識,唯識學才又被重視起來。
http://www.hsilai.org/chinese/newpage3138.htm (參考網站)
二、佛教教義(Buddhist Doctrine)
唯識宗:亦稱法相宗。根本經典有《解深密經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成唯識論》等六經十一論。
三、唯識宗的實用功能(Practical Function)
- 構成眾生有情生命現象的因素時,說到「五蘊」的和合。五蘊就是色(色法)、受、想、行(心所)、識(心王),而這五蘊就是唯識所根據的基本思想。
- 佛陀所說的十二緣起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唯識學家也都依此法門開演出阿賴緣起和納入唯識的法相中。
- 經量部的「熏習說」、「種子說」、「細意識」和「粗意識」也都是唯識學家參考的對象。
◎參考書目:
- 唯識二十論研究 / 宇井伯壽著 / 岩波
- 三乘唯識-如來藏系經律彙編 / 佛教正覺同修會 / 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
- 大乘唯識學(一)-(十三) / 常照法師 / 慈照寺
- 太虛大師全書 - 法藏:法相唯識 /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 編纂 / 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
- 日本唯識思想史 / 富貴原章信 / 國書刊行會
- 因果論與佛教唯識學說 / 景昌極等著 / 大乘精舍印經會
- 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 / 趙亮杰 著 / 千華出版公司
- 安慧《三十唯識釋》原典譯註 / 霍韜晦 / 中文大學出版社
- 成唯識論 / 世親菩薩造 ; 玄奘譯 / 佛陀教育基金會
- 成唯識論別鈔 / 窺基 撰 / 草葉出版社
- 發菩提心、大悲願、空性見為其修持根本。
- 修持重視觀想所緣境、過程及顏色。
- 要有深厚的顯教三乘修學基礎,「即身成佛」即可能達成。
◎參考書目:
- 大正新修大藏經 第十八冊至第二十冊:密教 / 新文豐影印
- 大正新脩大藏經(18)密教部(一)-(四)/ 高楠順次郎 / 佛陀教基會
- 中國佛教史概說. 密教史 / 釋聖嚴著 / 東初
- 文殊大藏經:密教部(一) / 文殊大藏經編輯委員會 / 文殊
-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. 72-74 : 密教發達志(上)(中)(下) / 藍吉富 / 華宇
- 唐代密教史雜考 / 長部和雄著 / 商科大學學術研究會
- 密教:最後佛教 / 中村元,笠原一男,金岡秀友 監 / 佼成出版社
- 密教圖印集 / 南懷瑾 / 老古文化
- 密教佛身觀 / 加藤精一著 / 春秋社
- 變身原理:密教‧持秘密神通力(上)(下) / 桐山靖雄著 / 文一出版